书客居 > 逍遥江山 > 655章:无话可说

655章:无话可说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天机之神局

一秒记住【书客居 www.shukeju.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偌大的御书房里,只听得郑和的声音在继续回荡:“永乐十年大报恩寺琉璃塔修建,历时十三年,建有佛塔一座,塔高九层八面,高达二十七丈余,用过钱粮银二百四十八万五千四百八十四两……?“

    众人越听越心惊,这该是怎样的一座佛塔啊。

    郑和继续念了下去:“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日夜轮值点灯的少年达百人,每昼夜耗灯油达六十四斤,每盏油灯每夜所需的灯油为六两四钱,耗费银两共计了两万八千零三十二两……?“

    众人一脸的不可思议,唯独工部尚书吴中一脸的平静,这座琉璃金塔他身为工部尚书,自是心知肚明,塔高约三十三丈,九层八面,外壁用白瓷砖砌成,每砖中央浮雕一佛像;自下至上各层用砖数量均相等,仅体积逐层缩小。每层的复瓦和拱门都用五色琉璃构件,上塑飞天、飞羊、狮、象等形像,极为生动美观。

    而烧制这些琉璃构件时掺入了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火山灰,故琉璃色泽极为润艳。塔顶为重达二千两的黄金宝顶,其下为铁质九极相轮,计重三千六百斤,再下为俯仰对置的一对承露盘,一说为铁质,外裹黄金厚寸许,一说为风磨铜质,直径十二尺,重四千五百斤,内放佛经及大批珠宝金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日夜轮值点灯的少年达百人,每昼夜耗灯油达六十四斤。此塔开了世界琉璃宝塔的先河,当时便号称“第一塔”,“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寺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这样的一座塔楼,银两花得再多他都不感到吃惊,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了,一座堪比大明京城还要富丽堂皇的寺庙,若花费的银两不足以引人惊讶,如何算得上是大明第一塔呢。

    众人有沉默开始慢慢议论起来,杨峥紧紧皱着眉头也慢慢松开了,这是一座烧银子的佛塔,银子再多都不够用,少了区区五十万两银子,的确不值得大惊小怪。

    郑和对着那长长的宗卷继续朗声念了,听到最后,众人才惊讶这座寺庙除了修建外在的东西外,里面的佛像,礼佛的金银杯、剑、钏、钗、镊等诸杂宝物同样要银子,还有那些海外带回的“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都是白花花的银两,众人此时此刻的眼里,耳朵里所听到了,所看到的,甚至所想象的都是银子……?

    “修建这样的一座寺庙,少了区区五十万两算不得什么?”不知是谁小声的嘀咕了声,声音不大,却仿佛如瘟疫一般传开了,连带着几个其他官员也纷纷点头吆喝。

    陈山听着众人嘀咕的话儿,心里略感厌烦,眉头皱了起来,尤其是听到郑和事无巨细的当着众人的面说着银子的事情,他没想到一个太监,竟会在建造一座无比富丽堂皇的寺庙时,会亲手记着那样一本仔细的账目,而且日期,银两、买了什么,种了什么,甚至是每一盏灯耗费了多少银两,都一一记录了下来,比起他这个户部侍郎还要精细几分,原先准备刁难的话儿,此时此刻竟再也说不出来?“

    郑和还在念,因为卷宗太长,以至于一头已经落在了地上,卷宗密密麻麻么的账目众人看得一清二楚,议论之声再一次大了起来。

    郑和庞若无人的念了约莫半柱香的功夫,方才长吸了一口气,朗声道:“大报恩寺先后历时 十六年 ( 一说 十九年 ) ,动用全国征集的良匠军工达十万人,仅建塔一项的费用,用过钱粮银二百四十八万五千四百八十四两……?“声音响亮带着无比的自信,在空旷的御书房里久久不去。

    房内一阵沉默,无人说话。

    郑和旁若无人的收起了卷宗,放在双手之间,高高举起,忽对杨峥道:“此乃微臣多年所记,请殿下过目!“

    陈芜敛声宁气地上前,从郑和手中接过卷宗,小心的捧到了杨峥的案前,小心的铺开——?“

    御书房里人人屏住呼吸,目光不约而同的落在了杨峥的脸上,看他翻阅卷宗,粗重的呼吸声,一声高过一声。

    杨峥对这些账目并不感兴趣,但还是要装模作样的看上一番,他心里压根就不相信郑和回去贪污那五十两银子败坏自己的声名,所以他稍微扫了一遍后,便让人合上了卷宗。

    堂下,陈山与黄福对望一眼,眼里的惊讶还是掩藏不住,如果说如郑和卷宗上所奏,仅一座琉璃塔就花费钱粮银二百四十八万五千四百八十四两,不算寺庙本身的话,那这座大报恩寺的花费还真不是一般的大,如此一来,区区五十万两碎银,当真算不得什么,而郑和卷宗上所记载的账目都有理有据,让人反驳不得,那不见踪影的五十万两白银,或许只是户部没有记录在案,又或许在郑和之前,忘记了上报给户部……?“种种可能,让陈山隐隐的不安起来。

    “陈大人你还有什么话要说?“杨峥抬起头,面无表情的看了一眼陈山问道。

    陈山眉头一跳,喉咙发干,有些说不出话来,他本以为少了五十万两白银,一定会引起轰动,甚至是太子的雷霆之怒,如今看来他错了,区区五十万两银子放在了大报恩寺这儿根本是冰山一角,整座大报恩寺根本就是一个无底洞,银子再多都不够用,不要说是五十万两,就是一百万,两百万两,郑和只要说用在了大报恩寺里,谁也查不出什么,谁让这座大报恩寺规格堪比大明皇宫呢?“

    陈山一阵沉默,诸位大臣更不敢说话。而一旁的黄福则看了一眼郑和,这个时候他倒也不相信郑和贪污了这五十万两银子,而是还在惊讶郑和事无巨细,修建了整整十六年的大报恩寺,其中监管的太监都更换了好几拨,从未有人能拿得出账目来,唯独他将账目记得清清楚楚,此时的他不要说是大报恩寺耗费银两两百万两,就是五百万,怕也是没人会怀疑,再者,从他拿出足足有一丈多的卷宗,想必是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否则绝不会准备的如此充分?这份心思,这份远见,绝非常人所能比?陈山这次想要拿大报恩寺立威,怕是打错了算盘,这样一个人物,若这么轻易就被击到了,当年的陈祖义,西洋诸国国王怕是早就吃掉了他了?“

    这样宁静的气氛,也不会过了多久,才听得一个声音道:“殿下,微臣有些话儿,不知当讲不当讲?”

    众人循声望去,却是端坐在左侧末尾的户部度支使魏达。

    “度支”原意是量入为出。魏文帝曹丕时始置度支尚书﹐专掌军国支计。两晋南北朝也都以度支尚书主管财政。隋改度支为民部﹐唐改称户部﹐下属有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其中度支司掌握军国用度的收支﹐筹划财源﹐调拨物资﹐量入为出﹐掌握经费﹐是十分重要的部门。开元以前﹐由本司郎中﹑员外郎专管﹐“郎中判入(处理收入之案)﹐员外判出(处理支出之案)﹐(户部)侍郎总统押案(总阅后签名)”﹐不以他官介入。官职不大,但也不小,明继前制,在户部也设置了度支使,与户部侍郎一同掌管稽查工作。

    魏达原本没机会参加这种朝会,但陈山今日偏让他来了,只是官职太小,陪了末座,一直在一旁默默的凝听,谁也也不曾注意他。

    此时听他言语,众人纷纷扭头望来,竟有些惊讶。

    魏达面色一红,显得有些紧张,呵呵一笑,对众人拱了拱手。

    杨峥道:“有话便说?”

    魏达微微镇定了一下,对诸位大臣行了一礼,轻声说道:“微臣身为户部度支使,掌握军国用度的收支﹐筹划财源﹐调拨物资﹐量入为出﹐掌握经费的重则,今日原本轮不到微臣说话,但微臣还是斗胆说两句!“

    ^^^^^^^^^^^^

    注解:开元以后﹐逐渐以他官兼判(判指判案﹐即批阅文书﹐处理决断)﹐或由户部尚书﹑侍郎专判﹐使郎中﹑员外郎失去主管之权。但当时还未有使名﹐或称判度支﹐或称知(勾当)度支事。至德以后﹐军费激增﹐财政收支成为紧迫问题﹐于是肃宗在干元元年(758)以第五琦为山南等五道度支使﹐这是度支使名的始见﹐后逐成为专掌财政的使职﹐权任甚重﹐常以宰相兼领。其下有副使﹑判官。判官常自尚书省其它曹司中调取郎官来充任﹐称为判案郎中﹐人数多达四至六人。由于度支使掌握财政大权﹐广置吏员﹐在全国重要地区设分支机构﹐遂逐渐侵夺其它官司之职。度支使后来与盐铁使﹑户部使合称三司﹐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并为三司使一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