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书客居 www.shukeju.cc,池上客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炎夏的一天上午,我在友人陪同下,专程去省城拜望一位耄耋老者。我与老者并非旧来相识,只因八年前我曾在省报“大家谈”栏目发表过一篇贪者常戚戚的文章,未想到一月后陡然看到有署名“尔重”的一篇关于此文的评论希望“贪者常戚戚”赫然登在了书刊文摘导报头版,篇幅不长但份量很重,经打听我始知这“尔重”就是那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李尔重,当时我心里颇为感动。八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还在关心着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还在想着为报纸上登载的一篇小人物的文章写读后感,这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指使的呢?

    我很小就知道李老的大名,早在一九五四年他就是武汉市第二书记,后又担任过湖北省委常委和中南局宣传部长、陕西省委常务书记和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等职。五十年代的中学课本曾选载他脍炙人口的文章武汉关的钟声,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还能熟练背诵其中那优美的章节。在当年的湖北,他是和原省委书记王任重齐名的两位“重”字号的“笔杆子”领导。我常私下揣想,这些老前辈平时工作那么繁忙,竟还能挤时间写出那么多文章,这难道仅仅只是个人爱好使然么?后来我又听说李老退下来以后仍笔耕不辍,竟在古稀之年历十年时间写出了一部近五百万字的文学巨著新战争与和平,这部书当时曾荣获全国图书二等奖(缺一等奖)和湖北省屈原文艺特等奖,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当我亲眼看到了这部宏篇巨制以后,我对老人家更是肃然起敬,想去看望他的念头油然而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未成行,直到近日方得遂愿,而这期间一拖就达八年之久。八年时间在中国足够打了个抗战,而今天的李老却已悄然九十有二了。

    我怀着激动不已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轻轻揿响了李老家的门铃。因李老年事已高,近来身体又欠佳,一般不接待来访的,他家门前张贴着他亲笔写的“不会客,不题字,不写序”的告示。因事前有约,李老没有外出,给我们开门的是他的长子李晓舟,晓舟身材瘦削,也有五十开外年纪。他不让我们换鞋,我们也不感到拘谨,当时的感觉就像是来看望自己家的老人似的。进得门来,只见一位面相丰满面容慈祥的老人正坐在客厅窗前的沙发上。上穿一件短袖白衬衣,下着一件灰色长裤,晓舟向我们介绍:“这就是我父亲!”这时,李老已站了起来,我赶忙抢步上前握住李老的手向他问好。晓舟向我们解释他父亲近几年耳朵背,仅左耳有点听觉,须靠近说话方能听得一点。他边解释边将他父亲和我引到侧面的长沙发上并排坐下,其时我握着李老的手一直没有松开,李老的手温暖柔和,但左手背上却贴着一小胶布,可能是刚刚输液不久。

    在我向李老问好的时候,我的眼光一直不停地在客厅的四周逡巡。李老的客厅就像是在举办画展和图片展,无论是挂在墙上的还是搁在案上的书画和图片,都分明洋溢着李老所经历的那些个年代的强烈气息。侧面墙上有一幅较大的照片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画面反映的是1955年春,毛泽东在汉口惠济饭店与湖北省及武汉市党政负责人亲切交谈。身材魁梧的毛泽东背袖着手站在画面右边,左边依次为刘惠农、张体学、王海山,而李老则正处在照片的中心。这四位被接见的省市领导都是穿的中山服,带着呢绒帽,上衣口袋里插着钢笔。四人中惟李老也是像毛泽东那样将双手袖在背后,两眼尊敬地斜望着毛泽东,显得挺精明强干的一副样子。走廊靠着房门的侧墙上,挂着李老91岁时的大幅中流击水照片。晓舟向我们介绍说,他父亲一生喜爱游泳,现在还经常下水,而且一下水就至少要游800米左右才肯上岸。1957年毛泽东第一次来武汉畅游长江时,就是李老自始至终陪游的。可能是由于视觉太近的原因,画面上的李老仿佛正在向我们劈波斩浪迎面游来,那飞溅的浪花似乎有几点已洒在了我们的脸上,我似乎还听见了李老那从容不迫一下一下用手划水的声音。

    我坐在李老身边,李老距离我是那样的近,他脸上、手上的老人瘢分明在向我昭示着他走过的近一个世纪的不平凡的人生岁月。我从手提包里拿出我这几年偷闲写作的三本书送给李老请他指正,并特意翻开其中一本磁湖夜话里的137页请他看,我将李老八年前写的那篇读后感也收在了这本书里。李老很认真地端祥着,似乎在努力回忆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情景。我大声对着李老的耳边说:“李老,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吧?”他脸上瞬间浮出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